为什么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自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念与共同体思想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7日 09:41浏览次数:

来源:道中华

编者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今天,“道中华”发表以“四个为什么”为主要内容深刻剖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的第二篇文章,以飨读者。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汲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精髓,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念与共同体思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两个结合”的具体体现。

B7615

▲“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族交往使民族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可见,人类交往的世界性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统筹好“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坐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命题的开拓创新。

CF26D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亮相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族融合是人类发展趋势

正是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过程中,各民族最终会实现“交融一体”。恩格斯对民族融合作了论述:“按照公有制原则结合起来的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由于这种结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种不同的等级差别和阶级差别由于废除了它们的基础——私有制——而消失一样。”这就是说,民族不是永恒存在的,民族融合才是必然的。

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不能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地,它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西。”可见,民族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和过程,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也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认识。

民族融合是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国际主义代替一切民族主义,这就是各民族通过高度统一而达到融合。”为此,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小国的现象,消灭一切民族隔绝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他认为,要达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密切亲近和进而融合的共同目的,必须反对单个民族的闭关自守和各自为政,必须主张不分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必须顾全人类的整体利益,“除了实行这个原理以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道路”。

列宁还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的“精致的民族主义”,始终主张文化交融和共同教育。他指出,“‘民族文化自治’就是最精致的、因而也是最有害的民族主义,就是用民族文化这一口号来腐蚀工人,并且宣传极其有害的甚至是反民主的按民族分学校的主张。”他呼吁,“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种种隔膜,使各民族的儿童在统一的学校里打成一片”。可见,社会主义必然追求民族融合,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A6F48

▲浙江长兴县泗安镇实验小学不同民族的学生和老师展示他们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族融合不等于民族消灭

列宁认为,“人类将如何达到阶级的消灭,以及如何达到以后的各民族的融合,二者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点。这就是:只有被压迫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才能导致阶级的消灭。只有被压迫民族的真正的解放,民族压迫的真正根除,才能导致各民族的融合”。因此,“必须实行民族平等,宣布、规定和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这样就没有走向各民族完全自愿的接近和融合的道路”。

为了“自由的、自愿的接近和融合”,列宁专门强调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常态,他说:“在各种不同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会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迈出的巨大的历史性的一步,除了通过这样的国家(同资本主义紧密相联的)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可见,民族融合反对采用任何的强迫方式。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8DDAC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预备会议。少数民族代表身穿民族服饰陆续步入会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族自决不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首要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自决权是所有民族内部自由的基本条件之一 ,但从没有把民族自决视为无条件的最高原则。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虽然支持波匈的民族自决,但也反对捷克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自决运动,因为按照阶级斗争原则,后者是“反动民族”,是不符合革命利益的倒行逆施。

列宁也说过民族自决,但他明确强调这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表现”。实现民族联合和团结才是民族自决权的本质与目的,要“把各民族无产者之间的联合看得高于一切,提得高于一切。”

事实上,民族自决只是苏共特殊时期的革命策略。当时的俄国工业化水平太低,无产阶级太弱,而农民又多效忠沙皇,为此斯大林只能用“民族自决”来联合境内其他民族。正因为民族自决是革命之“术”而非执政之“道”,所以列宁明确反对到处套用民族自决。他说,“在解决一切殖民地和民族问题时,不要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而要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

可见,民族自决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具体手段,民族交融是发展趋向;民族自决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民族平等团结才是最终目标。

构建“真正的共同体”符合世界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和历史趋势,把共同体划分为“自然共同体”“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大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C78BA

▲“命运共同体”主题花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每一个体不再是“阶级的个人”“地域性的个人”或“偶然性的个人”,而是“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自由人”。“真正的共同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机体,是荣辱与共、祸福相依的和谐社会,是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的共同家园。这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

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决定共同体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因此,“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类对于自身解放的不断追求使得“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破除“物”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识别、汲取公共元素,培育归属意识和共同精神,方能真正构建起实质意义上的共同体。

可见,民族共同体之间的普遍交往超越了以往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交往,它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和分工基础上的物质交往、社会交往和文化交往。这意味着,民族共同体最终的目标是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式而发展,从而为各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创造条件,并非是使各民族都实现政治自决、相互隔绝、独立发展。

9972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亮相北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个结合”与中国的道路自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再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正本清源。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路,按照“两个结合”的原则,从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具体的现实”出发,在马列经典理论上分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道与术、源与流、主与次。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既着力阐发了阶级斗争,也具有宝贵的共同体思想;既揭示出了国家内部各民族关系,也阐释了国家与民族的上下关系;既主张过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也主张中央集权政治国家的合理性;既谈论过民族分化,更强调过民族融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大力挖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融合、共同体、国家民族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A2A9D

▲北京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之,马克思主义透过“世界历史”揭示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向,透过“真正的共同体”揭示了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念与共同体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